負壓引流在傷口治療中的應用
日期:2013-08-29
近十年興起的負壓傷口治療是一種加快患者傷口愈合的新型方法,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一系列難治性傷口,包括急性、慢性、感染性傷口。負壓傷口治療技術的興起和發展,我們認為此技術分兩個分支,第一個于1993年由德國外科醫師Wim Fleischmann博士最先提出并應用于創面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1997年出現了第二個負壓傷口治療技術,即由美國外科醫師Argenta倡導的真空輔助閉合,兩者均使用負壓吸引的原理,但在方法和適用范圍方面稍有不同。
負壓引流的改良應用研究: VSD于1993年開始在德國創傷外科用于四肢創面的引流,隨后的幾年里得到了歐美國家醫學界的認同和拓展應用,后經裘華德教授引入我國并改良應用于骨科、腹部外科、婦科等手術中和后,7千余例臨床實踐證明,這一技術不但改善了引流效果,能顯著加快感染腔隙的閉合和感染創面的愈合,大幅度減少抗生素的應用,有效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病人痛苦,減少醫護人員工作量,還為上消化道漏和重癥胰腺炎的外科治療開拓了新思路。此技術被認為“對傳統外科引流做出重大改進的、有獨特優越性的新型引流技術”,其基本設計思想是高效引流、預防堵管,為保證被引流區有足夠的負壓而使用封閉敷料封閉該區域,隔絕被引流區與外界的交通,這一設計思維是對傳統引流方法的重大改進。實際應用中,先用醫用泡沫包裹多側孔引流管,再用透性粘貼薄膜(半透膜)封閉引流外口或引流傷口區,接通高負壓源,使負壓值在60kPa(450mmHg)以上,就組成了高效引流系統.應用研究表明由于高負壓經過柔軟泡沫材料的中介作用,可使負壓均勻分布于引流區的表面,可有效防止傳統負壓引流時可能發生的臟器或組織被吸入引流管所致的堵管、出血、壞死等并發癥。